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 工作动态 > 文章详情
三门峡市水产养殖汛期防范措施
发布日期: 2023-08-03 12:13
来源: 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

进入汛期以来降雨频繁,连续的强降雨极易造成养殖水体水环境的变化,水质浑浊、溶氧降低、氨氮等水体理化指标升高,从而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使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疾病甚至死亡。洪水冲毁养殖设施,造成养殖鱼虾类逃逸,污染了养殖池塘,导致养殖动物生长缓慢、病害频发。为确保安全度过汛期,提醒广大水产养殖户做好以下几点生产管理应对措施。

一、及时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池塘和水库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设置围网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开展抢险救灾时,要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生产过程中不可进行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尽可能在水库泄洪道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拦网等。

二、抓紧修复养殖设施。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塘口堤坝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对围网养殖进行扶桩补桩,清除水草等杂物,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对于池塘精养区,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应回水减少水位差,防止倒埂逃鱼;其次要及时检查修补进排水口,防止渗漏,以防鱼类再次逃逸。

三、做好塘内水生动物养殖。适时补放水产苗种,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尤其是塘堰和围网区域内剩余水产动物情况的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水产动物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工作。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水产动物对草料、配合饲料摄食量,估算养殖水域剩余水产品数量。有条件的苗种生产企业,可开展大宗淡水鱼苗种的秋季繁殖。

四、防止疫病发生。大灾之后易发大疫,洪涝期间,所有的水域、陆地都连成一片,水产动物的各种病原体到处滋生蔓延,极易引起疫病的流行和暴发,所以要加强养殖水域的病原检测,以防各类动物性疾病相互传播。一是做好死鱼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坚持巡塘及时发现病害,对疫病进行有效的监测,共同防控疫病的暴发与流行;三是准确诊断科学用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死鱼事故。

五、做好水体消毒。水灾之后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水产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一是灵活掌控水色和透明度。以养殖鲢鳙、鲤鲫等肥水性鱼类为主的水域,水色应保持嫩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20~30厘米为好;以草食性品种为主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30~40厘米为好;二是及时调节水质。洪水过后对水体全面消毒,及时换水、加注新水,不断调节和改善水质,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三是谨防水域缺氧“泛塘”。坚持早晚巡塘,天气炎热季节,密切注意观察水产动物的摄食及活动情况。一旦出现缺氧征兆应及时注入新水或开启增氧机或撒入增氧剂。

六、加强投饵。降雨时由于水温降低,鱼类吃食减少,应适当降低饲料投喂量,防止饲料浪费及预防水质恶化。水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应选择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量,并坚持“四定、四看、一检查”投饵法,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水产动物吃食、看水产动物活动,检查水下有无残渣剩饵;养殖草鱼、鲤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每周应投喂青饲料1天,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