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立春”已至,随着气温逐步回升,小麦将进入快速生长和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这是促进小麦苗情转化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合理群体,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并为粒重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加强春季麦田管理,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力争今年夏粮生产再获丰收,特提出如下技术意见,请各地结合各自实际,切实做好贯彻落实。
一、准确把握当前小麦生产形势
去年麦播以来,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科学应对麦播期间的持续连阴雨天气,狠抓晚播小麦应变栽培技术措施落实,克服了田间土壤湿度过大、整地播种困难等不利因素影响,保证了麦播面积的基本稳定,小麦出苗质量较高,基本苗充足,苗齐、苗匀,麦播基础好于预期。冬前各地强化以促为主田间管理,加之底墒充足、气温偏高、光照适宜,晚播弱苗向好转化,整体苗情好于预期。入冬以来,全市出现数次大范围降雪过程,土壤墒情充足,加之冬前经历几次低温抗冻锻炼,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但由于受麦播期间连阴雨天气及近期降雪频繁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小麦播期普遍推迟,冬前积温不足,晚播弱苗占比偏高,苗情类型较为复杂;二是当前土壤墒情充足,空气温度较大,春季病虫草害有偏重发生可能;三是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早春温度冷暖起伏大,极易出现“倒春寒”或阶段性干旱天气,特别是晚霜冻害的风险增高。四是部分地区,特别是降雪最较大的渑池县、卢氏县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和背阴地麦田,积雪融化速度慢,田间土壤湿度大,进地作业困难,麦田春管难度增加。对此,我市春季麦田管理应以“增温促根促早发、防旱防冻控病虫”为重点,及早动手,措施前移,分类精准施策,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搭好丰产架子,努力夺取夏粮生产丰收。
二、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返青至起身期早管细管,促苗转化升级
1、因苗分类管理。三类麦田管理。一是早划锄。早春麦田表层土化冻时,抓住晴好天气,及早进行中耕划锄,增温保墒、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条件、促进根系生长、灭除田间杂草。二是早追肥。对底肥不足、叶片发黄、长势较弱的麦田,可在返青期结合中耕划锄亩追施尿素5~10公斤,并配施适量磷酸二铵,以促进次生根生长,增加分蘖保成穗。一、二类麦田管理。对生长基本正常、群体适宜的二类麦田,可在返青期中耕划锄的基础上,于起身期结合浇水亩追施8~15公斤左右尿素,以促进穗花发育,培育壮秆大穗;对一类麦田肥水管理应推迟至拔节期进行,以保苗稳健生长。
2、化学除草。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或冬前化除效果差的麦田,应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及早进行化学除草。实施麦田化学除草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化学除草;若预报喷药前后3天有强降温天气不宜施药。要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3、防治病虫。返青至起身期病虫防治应以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蚜、麦蜘蛛为重点,加强监测预报,适期足量用药,科学精准防控。对小麦条锈病,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进行早期控制,并注意挑治麦蚜、麦蜘蛛,压低虫源基数。
(二)拔节孕穗期运筹肥水,保苗稳健生长
小麦拔节至孕穗期是决定亩穗数、穗粒数,并为粒重打基础的重要时期,田间管理重点是因地因苗制宜,科学肥水管理,保苗稳健生长,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
1、因苗运筹肥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的一类麦田,在拔节中后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促穗大粒多、提质增效。对地力水平一般的一类麦田,应在拔节初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以促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对晚播麦田,在返青期追肥的基础上,结合拔节期浇水适量追肥。
2、防御低温冻害。我市春季气温回升快、波动大,极易发生春季冻害,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土壤墒情变化,在寒流来临前,对墒情不足的麦田及时进行灌水,尤其要适时浇好拔节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春季冻害,特别是晚霜冻害发生危害。一旦发生冻害,应根据幼穗受冻程度,及时采取追速效氮肥浇水等补救措施,促进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确保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减轻冻害影响。
3、防范春季干旱。春季阶段性干旱是限制我市小麦生产的重要因子,各地一定要加强麦田土壤墒情监测,一旦发现墒情不足应及时浇水,尤其是拔节孕穗期,应保证适宜的土壤墒情,促进穗花发育。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灌溉后采取浅中耕,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水源不足的地方采取输水管或水带灌溉,努力扩大灌溉面积,也可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和叶面肥,增强植株抗旱能力。
(三)抽穗扬花期加强监测,防控重大病虫
抽穗扬花期是病虫害多发、重发、叠发期,也是病虫防控的关键期,各地要加强监测预报,抓住关键时期,及时足量用药,科学精准防控。一是抽穗扬花期重点预防小麦赤霉病,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时,即全面开展赤霉病等病害防控,提前打好“保险药”,做到全面预防。二是灌浆期根据麦田病虫发生实际情况,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和穗蚜等多种病虫危害,达到一喷多效。
三、压实责任搞好生产服务保障
春季是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夺取夏粮生产主动权。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春季麦田管理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摆在首要位置,层层压实工作责任。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要沉下身子,凝心聚力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二)强化技术服务。各地要因地制宜细化本地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方案,市县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采取专家讲座、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等方式,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田间管理,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三)强化示范带动。各地要以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小麦“一喷三防”、防灾减灾补助等项目为载体,提前谋划,及早动手,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率先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带动群众科学开展春季麦田管理,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四)搞好协同配合。各地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协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群众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要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供应动态,及时搞好化肥农药等农资储备和调剂调运,确保满足生产需要。要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破坏市场秩序、侵害农民利益等违法行为,确保生产安全。要发挥专业植保公司、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注重使用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精准植保机械,开展统一喷防作业,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率和防控水平。
(五)做好宣传引导。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小麦生产的重要性,宣传麦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春管的主动性、自觉性。要进一步提高对割青毁麦和牲畜啃青危害性的认识,坚决杜绝割青毁麦和牲畜啃青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