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
2018-12-03 10:58
来源:
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
一、选地整地
黄芩喜光、喜温凉、耐旱、耐寒、耐瘠薄、忌涝、忌连作。野生黄芩多分布于海拔800米左右的向阳山坡。栽培地最好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低洼积水地,山后、岭后阴坡地不能种植黄芩。耕翻前,每亩施入充分腐熟优质农家肥2000~25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00公斤以上)、磷酸二铵30公斤、50%的硫酸钾10公斤。深翻25~30厘米,耙细整平,做成面宽50厘米、底宽80厘米、高15厘米,或宽1~1.2米、高10~15厘米、长10~20米的畦。
二、繁殖方法 主要采用种子繁殖。
1、种子处理。选择2~3年生植株所产的种子,播前用40~50℃的温水浸泡5~6小时,捞出置于20~30℃的条件下保温保湿催芽,待大部分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
2、播种。可春播,也可秋播,多采用春季条播方式。于4月下旬~5月上旬,在做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开沟,沟深2~3厘米,将种子掺5~10倍细沙混合后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稍加镇压后,覆草或覆膜保湿。播种要趁墒进行,每亩用种量1~2公斤。也可在夏、秋雨季在玉米地套种黄芩。
三、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幼苗出齐后,苗高5厘米时间苗,株距5~7厘米。苗高10厘米时定苗,株距10~15厘米。缺苗的要及时带土移苗补栽。
2、中耕除草。苗出土后,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层疏松,无杂草,并结合中耕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
3、排灌追肥。苗期干旱时可适当灌水,雨季要及时排水。生长前期,植株生长正常可不追肥。若幼苗生长较弱,可于苗高10~15厘米时追施1次清淡人畜粪水,或尿素6~8公斤。6月底至7月初封垄前,追施过磷酸钙20公斤、尿素10公斤,或腐熟稀释的人粪尿水。第二年及第三年返青后趁墒各追施一次腐熟人粪尿,或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硫酸钾7公斤。开花期叶面可喷施磷酸二氢钾,6~7天一次,连续2~3次。冬季清除枯枝落叶,顺行施一薄层土杂肥。
4、摘除花蕾。除留种田外,花期应随时摘去花蕾。
四、病虫害防控
1、病害。主要为叶枯病,危害叶。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下而上蔓延,后致叶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防治方法:①冬季处理病残株,消灭越冬病原菌;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发病前用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2、虫害。主要为黄芩舞毒蛾。以幼虫在叶背作薄丝巢,虫体在丝巢内取食叶肉,仅留上表皮。防治方法:①清园,处理枯枝落叶等残株;②发生期用甲维盐或氯氟氰菊酯防治。
五、采收加工
种植2~3年秋季采收,叶枯后选择晴朗天气将根挖出,切忌断根,去掉茎、叶,抖落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或烘干。晾晒时避免强光暴晒,防止雨水淋湿。晒干后贮藏于通风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