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史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党的建设引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开局之年,我们以稳粮保供为己任,紧扣耕地种子“两个要害”,护好“三农根”、稳住“压舱石”、守牢“基本盘”。
开局之年,我们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造果、牧、菌、药等特色产业集群,调结构、延链条、促融合、增收入,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高效。
开局之年,我们以乡村建设为载体,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宜居宜业。
开局之年,我们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聚焦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五大振兴,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开局之年,我们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法宝,持续破解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发展难题,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我们克服疫情和灾情双重压力和挑战,一系列农业政策举措立柱架梁、一系列重大工作务实推进,亮点纷呈、硕果累累,各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五个突破
突破一:农业农村经济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3.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8.0%,居全省第4位;第一产业增加值1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7.2%,居全省第3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6.9元,增速9.3%,居全省第6位。
突破二:粮食生产能力
规模产量: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45.89万亩,总产14.61亿斤,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其中,夏粮亩产达到31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良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8.7万亩,面积达到36.3万亩。
技术支撑:培育彩色小麦新品种3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
突破三:特色产业培育
果品:“黄金苹果带”面积发展到38万亩;阳光玫瑰、红啤梨等小杂水果面积发展到100万亩。苹果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15.26亿元,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一。
菌菜:食用菌,种植规模4.5亿袋;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1.48亿元,规模、产量位居全省第二。蔬菜,播种面积48.6万亩,其中高山蔬菜2.66万亩,设施蔬菜6.2万亩。
中药材:全市共有各类品种药材1225种;人工栽培面积86.1万亩;连翘面积、产量全国第一;丹参面积、产量全省第二。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61.77亿元。
畜牧:生猪存栏76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3万吨、5.7万吨和2.83万吨。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98.9亿元。
突破四:农业经营主体
新增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家。新增4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总数达到20家;渑池县农民合作社获得国家级质量提升试点县。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3个,总数达到83个。
突破五:党建引领发展
创新“1+8+N”党建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是市直机关中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单位;17个党支部全部成功创建“五星级党支部”。
开设8期“三农”大讲堂,人人上讲台,科长讲业务;围绕“初心百年”主题,举办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百年路·三农情”庆“七一”文艺晚会,直播和抖音等短视频浏览量超10万。
十大亮点
亮点一:顶层设计
出台文件: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三门峡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五年行动计划。
编制规划:编制《三门峡市特色农业“1+5”综合发展规划》。
领导调研: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武国定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对我市创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舍得投入,思路清晰,成效明显,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的高度肯定。
市委书记刘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范付中,市政协主席王载文,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丁同民,市政府副市长高永瑞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三农”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
亮点二:项目为王
谋划项目: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乡村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9方面,共谋划125个项目,总投资592.43亿元。
争取项目:全年共争取财政资金7.69亿元。其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类项目资金5.89亿元;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5000万元;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支持绿色农田建设项目2万亩,总投资1亿元,其中亚行贷款5000万,由中央财政统贷统还,省级配套5000万;渑池县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3000万元。
PPP项目:争取渑池县、陕州区、灵宝市、湖滨区乡村振兴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PPP项目,总投资26.56亿元,涉及43个乡镇,着力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益。
招商引资:达成建设意向及建成投产亿元以上重点生猪生产项目6个,总投资额131亿元。其中已落地5个总投资11亿元;与中农产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现代生猪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亮点三:质量兴农
标准制定:制定发布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等市级以上生产标准14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4个。
基地建设:全国新认定31个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我市有2个创建成功,分别是渑池辣椒和灵宝苹果生产基地。全省有4个基地荣获第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我市陕州区张汴乡苹果种植基地榜上有名。
质量安全:全年共抽检农产品样品21261个,合格率100%。
全市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7个。其中,灵宝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全域农产品质量安全。
亮点四:科技强农
技术推广:建立5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面积在2万亩以上;示范推广旱作节水技术10万亩;建立4个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面积60万亩次。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在黄河增殖放流100万尾鱼苗;渑池县农业机械推广站荣获全国星级基层推广机构。
种质普查: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0个;普查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11个、栽培种质资源11个,培育“豫香1号”和“豫香2号”2个香菇新品种;普查畜禽资源17个品种,豫西黑猪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审定;普查蜂资源5个品种、水产16个品种。
科研合作:全年与国际、国内科研组织和高等院校等17家单位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与三门峡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共举办5期培训班、培训300人次。
人才培育: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共派遣5批次、100余人次的“乡村振兴”实践支队,形成10篇调研报告;开通“崤函三农”信息服务平台,落实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全年共培育高素质农民2100人,带动培训各类农民5.1万人次。
亮点五:示范引领
示范带:围绕黄河沿岸16个乡镇“90+”个村庄,在全省率先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完成11个乡镇和32个村规划编制工作;谋划实施11个农旅融合项目。
产业园:灵宝市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全国第四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已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2个、市级8个、县级10个,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特色园:培育果、菌、药等特色农业示范园257个;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650个。在灵宝举办“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大型直播活动,观看人次500万次;以“仰韶文化100年”为载体,代表全省拍摄农耕文化专题片。
亮点六:品牌打造
产品品牌: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总数达到84个,有机农产品11个,名特优新产品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4个,位居全省第三。有14个产品获得河南省知名产品品牌称号。
公用品牌:“灵宝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96.5亿元,位居全国县级苹果品牌第一;“灵宝香菇”入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创建示范样板,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1.38亿元;“渑池丹参”区域公用品牌价值4.85亿元;“卢氏连翘”区域公用品牌价值4.01亿元。
企业品牌:全市共有农产品企业品牌76个,有5个企业获得河南省知名企业品牌称号,总数达到30个;“二仙坡”牌苹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亮点七:农业保险
金融支农:全省共有12个“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助推乡村振兴”试点,我市卢氏县、灵宝市2家位列其中。卢氏县投放贷款23.9亿元,户贷率46.07%;灵宝市投放贷款6009.1万元。
农业保险:全市承保特色险种有苹果、核桃、食用菌、辣椒、花椒、中药材、连翘等10种。承保户数30189户,保险金额17.85亿元,累计赔款543.18万元,财政补贴6549.86万元。
“保险+期货”:落实苹果“保险+期货”“扩面”要求,承保规模达到3.3万亩,比去年增长94.1%。
亮点八: 市场流通
宣传推介:组织100余家企业,先后参加农民丰收节、河南省绿色食品宣传月、“春风万里 绿食有你”绿色食品产销对接会、河南(郑州)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连翘花节、苹果花节、苹果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30余次活动,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影响力。
流通体系:争取省级资金2424万,在我市建设78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灵宝寺河苹果小镇吸引京东、德邦、顺丰等快递物流公司10余家入驻。
电商销售:建成10个市级农产品直播间,举办了7期“直播达人”培训班,培训1100人次;全市共发展涉农电商2800家,电商销售营业额达到31亿元。
亮点九:美丽乡村
村容村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转变攻坚战,完成31069户户厕改造任务;全市99.4%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所有县(市、区)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污水治理率37.6%;秸秆综合利用率92%;农膜回收率95%;粪污综合利用率93%。陕州区和义马市分别被评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市、区)”和“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县(市、区)”。省级“美丽小镇”6个,“千万工程示范村”153个。
户容户貌:全市有“美丽庭院”示范户1.9万户,有5个行政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
乡村治理:义马市东区街道程村、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神窝村2家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总数达到5个。
亮点十:农村改革
土地改革:全市承包地共确权256.4万亩,核实集体土地1136.1万亩,农用地956.06 万亩,建设用地67.17万亩;盘活闲置农房215宗2.9万平方米。
产权改革:清查出集体资产80.7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0.63亿元,登记赋码和颁发证书完成率100%;全市所有行政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阳店镇成立镇级联合社。
集体经济:完成乡村组三级共175万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信息录入;申报28个村级项目,每个项目45万,资金总额1360万元,用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空白村”全部清零。农村集体收入分红5000万元,比去年增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