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果业 青春无悔 ——韩立新事迹材料
发布日期:
2019-01-11 08:57
来源:
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
三门峡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三门峡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苹果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立新,1999年西北农业大大学果树专业毕业后来到了三门峡,面对无仪器设备,无果树科技人员,无试验田的三无现状,他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从零开始,吃住在临时租用的果园里,一直干到了现在,达18年之久。远离都市的繁华,扎根田野乡间,终日与黄土为伴,将科研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成果留在了百姓家,为三门峡果业的发展奉献了青春,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远看像卖炭的,近看是农科院的”,头顶农业部、河南省科技厅和三门峡市农科院果树专家光环的韩立新,朴实的像个庄稼汉,黝黑的脸庞、朴素的衣着,实实在在的说话,根本无法和一位果树专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他确实是得到专家同行、果树种植户认可的果树专家。他所主持的国家项目工作2008年至今连续9年被农业部考评为优秀, 2006年至今连续11年被评为农业局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科研基地被河南省科协认定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基地”,研发的各项技术应用面积达30余万亩。这骄人的成绩是他18年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日夜吃住在位于农村的试验基地里,撸起袖子,仆下身子干出来的,他为三门峡果业的发展,果农的富裕,青春无悔。
2007年,韩立新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三门峡综合试验站站长,这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该岗位要求条件十分苛刻,实行末位淘汰制。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由来自全国的专家52人组成,韩立新与他们相比年纪最小,资历最浅,单位的软硬条件与别人简直不能相比。但他毅然挑起了这付重担,每天吃住在站里,起早贪黑地干,这使同志们十分感动,个个撸起袖子和他一起干。
2011年,在院领导班子大力支持和果树所的努力下,投资300多万元的新国家苹果试验站在陕州区西张村镇南沟村开工建设,为节约经费,所有工作和设备全部都是自己设计和安装调试,韩立新处处干在前头,经过连续56天的日夜努力,占地100亩的新试验站顺利建设完成。有了试验站这个国家级平台,苹果国际矮砧集约栽培技术、黄土高原覆膜保墒集雨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国内外苹果新品种展示与应用等一系列苹果产业高新技术在这里安家,并快速得到示范应用,三门峡苹果试验站的工作也到了国家苹果产业体系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认可,2008年至今连续9年被农业部考评为优秀。
一种新技术在当地的应用,首先要建立高标准试验园。没有苗木,托朋友在国外购买,没有技术借鉴,翻阅国外资料,向国内知名专家请教,甚至2次把院士请到三门峡。因三门峡与外地自然生态条件不同,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他进行了精心地试验,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多次失败和上万个数据的采集分析,得出了豫西区域矮砧栽培的关键技术参数,为取得这些数据,韩立新带领同志们亲自修剪、施肥、打药,每年的工作天数都在300天以上。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豫西区域广大苹果种植户尤其是企业新发展果园最受欢迎的首选技术,真正做到了“豫西区域苹果矮砧集约栽培领跑者”。
韩立新深知科技是生产力,研发的技术必须要尽快推广下去,为此,韩立新带领同志们采用请上来办培训班,走下去到田间地头宣讲、并亲手教,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不断提高果农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果农遇到生产问题,随叫随到,为此,“5+2”、“白加黑”已成工作常态,双休日几乎成为梦想。自2007年以来,在全市苹果重要生产乡镇建立各类示范基地60余处,举办技术培训200余场次,培训果农1万余人次,发放《现代果业科技》等科技培训材料10余万份,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各项技术综合应用面积达30余万亩,深受果农欢迎,真正做到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
试验站甚至有了“国际范儿”,陆续有韩国、法国、新西兰、荷兰、美国、西班牙、南非等多个国家的专家来考察交流和开展技术合作,同时,与国内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多家国内多所知名院所、大学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国内外专家的协助,更是加速了各项新技术在三门峡的推广应用进程。
韩立新同志的妻子一直在青海西宁工作,他们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每年只能借假期团聚。结婚15年来就一直这样过来了。平时不能相见,就连妻子有病有时也难立即前往照顾。2013年,他的妻子因疾病住院需要手术,但这时他正在参加体系考核会,不能前往,直到会议结束他才赶到医院照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他看到妻子见他时那委屈的泪水,他在妻子病床前道歉,安慰,精心守护,尽可能弥补对妻子的亏欠。10多天后等妻子病情略有好转,他就告别妻子,返回工作岗位。
18年来,韩立新一个人吃住在远离城市的农村试验场,白天在试验场忙碌,晚上整理分析试验数据,远离亲人,为了三门峡的果业发展,果农的富裕,真正做到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爱岗敬业,毅然地、不懈地耕耘,奉献着才能和青春年华。
“远看像卖炭的,近看是农科院的”,头顶农业部、河南省科技厅和三门峡市农科院果树专家光环的韩立新,朴实的像个庄稼汉,黝黑的脸庞、朴素的衣着,实实在在的说话,根本无法和一位果树专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他确实是得到专家同行、果树种植户认可的果树专家。他所主持的国家项目工作2008年至今连续9年被农业部考评为优秀, 2006年至今连续11年被评为农业局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科研基地被河南省科协认定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基地”,研发的各项技术应用面积达30余万亩。这骄人的成绩是他18年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日夜吃住在位于农村的试验基地里,撸起袖子,仆下身子干出来的,他为三门峡果业的发展,果农的富裕,青春无悔。
胸怀抱负,勇于担当
1999年7月,韩立新从国家211和985大学西北农大毕业来到了三门峡农科院工作。当时刚成立的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一穷二白,无试验地,无科研用房,无仪器设备,无科研人员。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长期在离城市较远,条件极为简陋的农村工作,韩立新犹豫了,然而当他了解到三门峡有百万亩的苹果园和数十万的果农,在技术、品种上都还不先进,收益还不丰厚,果农渴盼新技术、新品种使自己富起来,市县领导也都把苹果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时,他认真地思考起来了,大学学的是果树,这里正是用武之地,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来到了试验场,吃住在那里,整地、栽树、研究,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地干着。2007年,韩立新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三门峡综合试验站站长,这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该岗位要求条件十分苛刻,实行末位淘汰制。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由来自全国的专家52人组成,韩立新与他们相比年纪最小,资历最浅,单位的软硬条件与别人简直不能相比。但他毅然挑起了这付重担,每天吃住在站里,起早贪黑地干,这使同志们十分感动,个个撸起袖子和他一起干。
2011年,在院领导班子大力支持和果树所的努力下,投资300多万元的新国家苹果试验站在陕州区西张村镇南沟村开工建设,为节约经费,所有工作和设备全部都是自己设计和安装调试,韩立新处处干在前头,经过连续56天的日夜努力,占地100亩的新试验站顺利建设完成。有了试验站这个国家级平台,苹果国际矮砧集约栽培技术、黄土高原覆膜保墒集雨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国内外苹果新品种展示与应用等一系列苹果产业高新技术在这里安家,并快速得到示范应用,三门峡苹果试验站的工作也到了国家苹果产业体系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认可,2008年至今连续9年被农业部考评为优秀。
为获成功,勇于创新
虽然三门峡地区种植苹果时间长,面积大,但多年来苹果树一直是采用乔化技术管理,费工费时,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为国际苹果生产最先进技术,也是处于转型升级时期的三门峡苹果产业必选技术。然而,由于果农习惯了传统栽培模式,该技术开始并不被果农看好,甚至有抵对情绪,但他铁了心要在在三门峡研发应用。一种新技术在当地的应用,首先要建立高标准试验园。没有苗木,托朋友在国外购买,没有技术借鉴,翻阅国外资料,向国内知名专家请教,甚至2次把院士请到三门峡。因三门峡与外地自然生态条件不同,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他进行了精心地试验,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多次失败和上万个数据的采集分析,得出了豫西区域矮砧栽培的关键技术参数,为取得这些数据,韩立新带领同志们亲自修剪、施肥、打药,每年的工作天数都在300天以上。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豫西区域广大苹果种植户尤其是企业新发展果园最受欢迎的首选技术,真正做到了“豫西区域苹果矮砧集约栽培领跑者”。
推广技术 废寝忘食
论文不能写在书本上,要写在大地上。成果不能留在证书上,要留在百姓家。韩立新深知科技是生产力,研发的技术必须要尽快推广下去,为此,韩立新带领同志们采用请上来办培训班,走下去到田间地头宣讲、并亲手教,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不断提高果农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果农遇到生产问题,随叫随到,为此,“5+2”、“白加黑”已成工作常态,双休日几乎成为梦想。自2007年以来,在全市苹果重要生产乡镇建立各类示范基地60余处,举办技术培训200余场次,培训果农1万余人次,发放《现代果业科技》等科技培训材料10余万份,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各项技术综合应用面积达30余万亩,深受果农欢迎,真正做到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
试验站甚至有了“国际范儿”,陆续有韩国、法国、新西兰、荷兰、美国、西班牙、南非等多个国家的专家来考察交流和开展技术合作,同时,与国内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多家国内多所知名院所、大学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国内外专家的协助,更是加速了各项新技术在三门峡的推广应用进程。
为公尽瘁 愧对亲人
韩立新家在山东济宁,父母年近八旬,正是需要照顾之时,但他很少回家探望,去年3月份,母亲因病住院,思儿心切,打来电话想让他回家看望,但3月份正是各种试验数据采集的关键时期,不少工作需要他亲自去做,没法回去,他只有愧疚地打电话给家中的亲人说明情况,让他们照顾好母亲。韩立新同志的妻子一直在青海西宁工作,他们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每年只能借假期团聚。结婚15年来就一直这样过来了。平时不能相见,就连妻子有病有时也难立即前往照顾。2013年,他的妻子因疾病住院需要手术,但这时他正在参加体系考核会,不能前往,直到会议结束他才赶到医院照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他看到妻子见他时那委屈的泪水,他在妻子病床前道歉,安慰,精心守护,尽可能弥补对妻子的亏欠。10多天后等妻子病情略有好转,他就告别妻子,返回工作岗位。
18年来,韩立新一个人吃住在远离城市的农村试验场,白天在试验场忙碌,晚上整理分析试验数据,远离亲人,为了三门峡的果业发展,果农的富裕,真正做到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爱岗敬业,毅然地、不懈地耕耘,奉献着才能和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