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明创建 > 文章详情
科技创新结硕果 青春无悔献菌业 ------记农科院研究员爱岗敬业模范杜适普
发布日期: 2019-02-25 09:03
来源: 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
      1991年6月,杜适普同志毕业于豫西农专食用菌专业。同年7月,被分配到三门峡市农科院从事食用菌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27年,从毛头小伙到年过半百,9800多个日日夜夜,他始终在科研一线,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结合实际搞创新
       菌类通常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因其营养价值高,产量少,比较稀缺故称为山珍,在古代它属于皇家贡品。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有了人工栽培。在我市卢氏县木耳、香菇的种植历史也很悠久,但因为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用材受限,且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为此如何实现菌类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问题和挑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杜适普同志,立志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农民致富、产业发展闯出一条路子。从此他潜心研究,数十年如一日的开始了艰辛的科学探索之路。
      我市苹果种植面积大,在他下乡调研时,看到苹果园边修剪下的枝条和老树更新的废材堆积如山,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了,能否利用废弃的苹果枝条部分替代花梨木生产袋料香菇、木耳?他开始查找资料,咨询专家,可结果却令人失望,没有记载,没有先例,该怎么办?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用什么样的材料,如何添加、配比多少、出菇效果如何,一系列的问题要靠试验研研究去求证。从此他吃住在试验基地,白天忙于生产试验,晚上挑灯夜战设计方案,整理数据,查找资料。试验失败,失败再试验,反反复复,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废寝忘食,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配方试验,《用苹果枝条栽培袋料香菇》终于获得成功,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03年第 11期《食用菌》杂志上。随着试验示范的成功,香菇种植也由此从深山来到平原和城市周边。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至此我市袋料香菇的发展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快车道。
       为了摸清我市菌类野生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二十余次深入到陕州区店子甘山、灵宝市故县亚武山、卢氏县狮子坪乡伏牛山等山区探查。2006年8月,他带领科研团队来到卢氏县狮子坪乡,在当地找了一个村民当向导,凌晨五点钟带上干粮和矿泉水便出发进山了,一路上翻山越岭,连续攀爬寻找近七个小时,中午时分进入了原始森林深处,虽是初秋,但天气依然炎热,森林内高温高湿,让人胸闷的透不过气来。正当大家精疲力竭之时,忽然一簇生长健壮,菇型厚硕的野生香菇子实体呈现在大家面前,新的发现让大家异常的兴奋、喜悦,饥渴、疲惫一扫而光,团队成员小心翼翼地、如获至宝地把这枚野生香菇子实体收集起来。原始森林里没有道路没有明显的标志,尽管找了向导但下山的途中还是迷失了方向,在树林里兜转了几个小时,天渐渐暗了下来,大家心急如焚,行走在湿滑的落叶和野草上,杜所长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向山坡下滚去,大家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幸好一颗大树阻挡,避免了意外的发生。而此时的杜所长爬起来,活动活动身躯,并无大碍,便微笑着对大家说没关系,这一跤就当是大山为我们送行。最终直至晚上九点团队成员才回到驻地进行休整。
      把这枚来之不易的野生香菇子实体带回到农科院试验基地后,他的科研团队,便开始了香菇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历经十二年的野生训化系统选育试验研究,终于培育出了香菇新品种“豫香一号”。2018年2月顺利通过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品种鉴定,这也是我省第一个通过鉴定的香菇品种,填补了河南省香菇品种登记的空白,也标志着三门峡市农科院食用菌育种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周期长,而新品种培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十二年呀,人生黄金阶段有几个十二年呢!其中的付出、等待、煎熬、艰难、艰辛可想而知。天道酬勤,艰辛的付出终有回报,目前杜所长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的香菇新品种“x121”,平菇新品种“平1603”已经进入鉴定申报阶段。
       随着“天保工程”的不断推进和“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林木禁伐,导致了香菇栽培原材料紧缺,为解决这一难题,他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成员多次调研与试验,研配出以洋槐树枝木屑为主要原料的香菇培养料配方,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在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随之而来的香菇规模生产造成的大量废菌棒无法处理,菇农们要么焚烧要么随意丢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他又带领我们经过大量的试验和探索,研配出利用香菇废料栽培猴头菇的方法,经推广生物学转化率达到70%以上。该方法已经申报获得国家专利。
       近年来,三门峡市农科院生物所在杜所长的带领下,科研工作蒸蒸日上,2010年顺利承担了《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杜适普同志任试验站站长。职务就是责任,就是任务,就是担当,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新的、更加繁重的科研工作。自此先后完成《利用苹果剪枝栽培食用菌技术研究与应用》、《香菇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等食用菌专业课题18项,这些项目和成果,为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深入基础搞服务
       新世纪以来,面对三门峡市食用菌技术推广人员少的状况,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香菇产业发展中,先后在灵宝市后地村建立了夏香菇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在陕州区丁管营村建立了春栽香菇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同时与各县、市、区负责食用菌产业的职能部门密切合作,通过试验示范,确定适合我市种植推广的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并共同进行技术培训。近十年来,引进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十多项。他先后起草编写《阳光工程培训教材》、《香菇菌袋不出菇的病因诊断及防除技术》等培训资料10余本,约15万字。制作《香菇生理性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等多媒体课件20多个。举办香菇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50多场次,受训农民达3000余人次。
      由于技术推广工作业绩突出,2014年杜适普同志被河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18年2月,被市委组织部命名为全市科技拔尖人才;先后两次被评为三门峡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
       三、党员宗旨记心中
       杜适普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认真执行八项规定,廉洁自律。他经常跟我们说:搞科研可不光是为了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对农民群众咨询的疑难问题,不管多忙多累,他从不推辞,有求必应,有问必答。2014年在渑池县仁村乡上西村进行香菇栽培技术培训,对该村村民迫切希望种香菇脱贫致富,又苦于不懂技术接连失败亏本的现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记在心上。在争取领导同意,获得团队成员的支持后,毅然担负起该村的技术指导。两年来,多次利用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率领科研团队深入到上西村香菇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使村民从对香菇种植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了的香菇栽培技术。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2006年的夏季,他接到市菌办起草省、市食用菌地方标准的任务后,积极投身于繁忙的工作中。吃住在单位的试验场,晚饭就用方便面解决。夏季烈日炎炎,高温难耐,办公室没有空调,他伏案疾书,汗水湿身,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全然不顾。农科院试验场地处郊外,夜晚亮灯招来了无数的蚊虫。点燃蚊香、喷洒灭害灵又引起身体过敏。无可奈何地情况下,只好调整作息时间,凌晨三四点起床,少受干扰,趁着凉快时段加快进度。8月9日下午,杜所长仍在伏案书写,由于连续超负荷工作,突然胃疼难忍,加之天热高温,晕倒在办公室里,他醒来后,没有告诉别人,冲个凉水澡降降温,随后到医院开了药,便又投入到工作中。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圆满地完成了约10多万字的22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和9项三门峡市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但一个多月饥饱不定、没日没夜的工作,使他落下了比较严重的胃病,至今未能痊愈。
       四、驻村扶贫立新功
       2017年5月,杜适普同志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到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的横涧乡下柳村驻村当了第一书记。进村的第二天,就同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对村属4个自然村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困难党员户等70多户进行走访,熟悉各村民组的具体位置和本村的具体民俗习惯及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在入户调查时发现了下柳村四组的李某家庭,其本人双目失明,其女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父女双双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非常艰难。调查结束后,召开村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会议,进一步精准识贫。会上他顶着压力清退了不符合条件的3户“贫困户”,并将李某家庭确定为贫困户。新识别的贫困户没有帮扶人,他就自告奋勇成了李某家的帮扶责任人。
      贫困户李某之女患有精神疾病,只有尽快医治,才能确保这个家庭脱贫致富。经过座谈调查得知李女之前由三门峡市康复医院的刘大夫治好过病,他决定要尽快联系就医。五六月份的脱贫攻坚战役正处在白热化状态,但这件事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时刻惦记着。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的他胃病复发,6月16日请假回家看病,到三门峡市区后,却是直奔市康复医院。见到院方的纪主任,汇报了李某的家庭状况和村里扶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院方了解情况后决定每天仅收10元生活费,为其免费治疗。得到院方的支持后,他顾不上自己去医院看病,只是到药店买了点药,仅仅在家停了一个晚上,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卢氏,会同村党支部准备材料,商量李女入院治疗的一切事宜。6月20日将李女送医诊治,前后仅仅用了三天时间,解决了李家的燃眉之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他这种急人所急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感动了患者及家属,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2017年6月22日“清风卢氏”报道了他的事迹,卢氏县政府、河南省政府网站纷纷登载。
       除了干好日常工作,他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贫困村发展种植核桃树700亩,种植花椒500亩,杭白菊20亩,帮助指导贫困户杨贵林种植天麻,通过产业带动,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梅花香自苦寒来,27年的艰辛付出,潜心科研,杜适普同志已经成为三门峡市食用菌方面的首席专家,三门峡市技术拔尖人才。从2004到2016年连续十三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 15项。先后主持和参与起草了食用菌行业标准36项。先后主持和参与编写出版食用菌专业科技图书28部,约500万字。公开发表食用菌专业学术论文45篇。申报国家专利2项;培育香菇新品种2个。
       杜适普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誓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用一系列科研成果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岗敬业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献身科研,青春无悔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