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明创建 > 文章详情
我市开展大鲵增殖放流,为生态文明助力添彩
发布日期: 2021-09-14 15:37
来源: 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

 

生态兴、文明兴。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有效增殖和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21年9月13日,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卢氏县农业农村局在卢氏县瓦窑沟乡举办了以“关爱自然、共建生态家园”为主题的2021年大鲵增殖放流活动,这次放流共放流大鲵苗种1050尾,三门峡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卢氏县农业农村局、瓦窑沟乡、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领导同志、水产渔政人员、志愿者代表、媒体记者等参加了这次放流活动。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素有动物演变“活化石”之称,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被联合国列入濒危保护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具有喜静怕惊、喜洁怕脏、喜阴怕光的特点,多栖息于泉水众多,水质清澈,水生生物丰富,岸边植被繁茂的山谷、溶洞、阴河之流水中,对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故而有生态环境的“指示剂”之称。大鲵在豫西山区广泛分布,长期生存、繁衍,也是三门峡市自然生态良好的有力佐证。

三门峡市的卢氏县是大鲵的原始栖息地,大鲵资源极为丰富,也是较早开展大鲵驯养繁殖的地区,目前,全县共有大鲵驯养繁殖企业2家,有可繁亲本和后备亲本千余尾,经过多年发展,全县大鲵驯养繁殖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形成了卢氏特色。1984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2004年,卢氏县在玉皇山下建起了卢氏大鲵救护中心。2006年9月,该县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室内养殖大鲵(娃娃鱼)模拟生态环境科研基地——卢氏县大鲵救护中心及繁育基地,目前大鲵人工驯养和繁育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保护区以保护国际濒危物种和国家二级重点野生动物----大鲵资源、种群数量及栖息生态系统为宗旨,集资源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开发利用为一体,属生态公益性事业。今年以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先后制定了《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管理规定》等保护措施,对于进一步扩大保护规模,巩固保护成效,打造“卢氏大鲵”品牌,建设优质自然保护区,提升卢氏大鲵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aa.jpg


我国于1988年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加以保护,举行大鲵增殖放流活动,是对大鲵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具体举措,也是目前恢复自然水域生物资源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实施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对于促进大鲵种群数量的恢复、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保护大鲵资源和生态环境意识,为推进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设自然和谐的绿色美丽家园,做出新的贡献。

qq.jpg


此次放流活动是三门峡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法律法规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的延续,将进一步修复全市水域生态环境、丰富大鲵等特有鱼类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更主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方面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ww.jpg


为做好此次放流活动,下一步在放流区域内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自觉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水生生物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大鲵增殖放流后的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随时掌握资源变动情况,以便进行放流效果的评价;三是在放流后30天内,安排专人巡查,对体质较弱的大鲵苗种进行人工救护;四是加强执法检查,打击偷捕行为,保证增殖放流效果。

                             (赵宪钧)

通联:472000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

电话:0398-280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