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平安建设 > 文章详情
“老年人防诈骗”指南 教你远离养老诈骗
发布日期: 2023-04-28 09:06
来源: 峨山法院

微信图片_20230510091829.png

养老诈骗是指假借养老之名实施诈骗、骗取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渴望健康、认知较弱等特点,针对老年人实施的诈骗层出不穷,老人防骗意识薄弱,骗子巧舌如簧,致使很多老人上当。

微信图片_20230510091900.png

【常见的养老诈骗类型】

(一)提供虚假养老服务
此类犯罪主要表现在利用上门照料、机构托管、提供床位等形式,通过诱骗中老年人签订合同、交纳会费、购买养老床位、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钱财,涉嫌合同诈骗、普通诈骗。

微信图片_20230510091918.png

(二)投资虚假养老项目

此类犯罪主要表现为以投资养老保险项目,投资开办养老院,购买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售后定期返点、高额分红等方式,涉嫌诱骗中老年人财产进行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共存款。

微信图片_20230510091933.png

(三)销售虚假养老产品

此类违法犯罪主要表现在通过提供免费旅游观光、情感陪护、虚假宣传等手段,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会议营销、养生讲座等方式,诱骗中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涉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普通诈骗。

微信图片_20230510091952.png

(四)虚假宣传以房养老

此类犯罪主要表现为通过养老形式讲解和推介,诱骗老年人形成房屋产权“倒按揭”消费理念,与中老年人非法签订房产抵押担保的借贷合同或者相关协议,诱骗中老年人将抵押房屋获得的资金购买其推介的所谓理财产品,从而进行贷款诈骗或者非法集资。

微信图片_20230510092008.png

(五)虚假代办养老保险

此类犯罪主要表现为银行、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虚构或夸大保险项目收益,隐瞒保险理赔真实程序,设置陷阱,诱导消费,涉嫌合同诈骗,或者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以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由,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被害人交纳的保险金。

微信图片_20230510092022.png

(六)开展虚假养老帮扶

此类犯罪主要表现为假借义务诊疗、心理关爱、直播陪护、慈善捐助、志愿者服务、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获得中老年人的信任后,以多种形式对中老年人实施诈骗。

微信图片_20230510092037.png

【常见套路】

第一步:免费礼品引诱老年人参与活动、讲座
以电话、短信、微信、发传单等方式,以免费鸡蛋、面条、油、米等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与。

微信图片_20230510092053.png

第二步:打亲情牌博取老人信任

一对一于老人进行聊天,为老人削水果、按摩、洗脚、免费接送、免费旅游、送生日礼物等温柔陷阱,博取老人信任。

微信图片_20230510092111.png

第三步:高回报忽悠老人投资

利用前期建立的信任,虚构项目、伪造资质,以虚假承诺的保本保息、高额回报,忽悠老年人投资,或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品。

微信图片_20230510092127.png

【如何预防】

1.保持正确的保健理念
不轻信所谓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从正规的医疗机构等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
2.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贪图便宜,不轻信所谓公司开展的各类“免费讲座”“免费茶话会”等,警惕各类“稳赚不赔”“低投入低风险”却高额回报的宣传。
3.妥善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不点击各类陌生链接,不在陌生或不正规的网站、机构等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
4.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对于自称银行、保险机构等工作人员或自称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短信或电话等,保持谨慎,如有疑问,可第一时间和成年子女共同商议,也可及时拨打相应机构的官方电话核实,或及时联系公安机关核实。
5.提高反诈意识
多多关注新闻媒体或街道、社区等开展的反诈宣传,提高警惕性,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有效拦截诈骗电话与短信等。
6.养老诈骗犯罪案件性质恶劣。
社会危害性较大,老年人一旦掉入诈骗陷阱,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

微信图片_20230510092144.png

如遇诈骗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处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