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多,老年人心理孤独及情感需求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采取“情感侵入法”,和老人套近乎,骗取老人的信任后实施诈骗。老年人如何提高识骗防骗意识呢?根据针对老年人五种常见的诈骗手段,总结了以下防范攻略:骗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或发短信、微信,告诉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或其他原因已经涉嫌重大案件(如贩毒、洗钱和非法集资等),甚至把你的照片做成了一个假的通缉令,如果你心存疑虑,骗子就留下所谓公安机关的固定电话,让你电话查询。随后,为了让你自证清白或声称保护你的财产安全,要求你把名下所有的财产全部转到所谓的公安机关安全监管账户里。
接到此类电话或短信,首先不要慌张,更不要去理会,因为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从不会电话办案,更不会让任何人把钱转到所谓的监管账户。骗子冒充电信、邮政或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你电话欠费、电视网络欠费、取包裹快件或公积金账户冻结等,先套取你的身份信息和家庭住址,然后再实施诈骗。
接到此类电话,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信息,立即挂断电话,如有疑惑,拨打官方服务电话或亲自去相关机构证实电话内容的真实性。骗子冒充电视台、福彩中心或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你中奖了,让你把个人信息和住址发给他们,免费给你寄奖品,或者交纳少量邮(税)费再领大奖、或者发送钓鱼网站链接诱导你点击转账,这是骗子玩的“大数法则”,总有人因为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一旦有人上钩,骗子既能骗取邮费或税费,又能套取个人信息倒卖后用于二次诈骗。
识破此类骗局很简单,就是两个字“不信”,不要相信所谓的工作人员留的电话号码,不点击对方发送的陌生网站或链接。骗子冒充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或理财公司人员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你信用卡欠费、推销高收益理财产品、进行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及传销等,骗取你的信任,诈骗你的本金。牢牢记住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购买理财产品要到正规金融机构才安全可靠。骗子冒充亲戚、朋友、同事等熟人身份,通过电话或盗用QQ、微信好友头像、昵称,以生病、出车祸借钱或要求发红包等理由实施诈骗。
面对这种诈骗要牢记未经电话或见面核实的转账要求一律拒绝,尤其是多年未见的熟人,一定要多方核实对方身份,以防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