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征集平台
20221026三门峡市关于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来源: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   截止时间:2022-11-20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赋予了全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自然禀赋。三门峡是世界苹果最佳适生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业带重点区域;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中药材品种多、品质好。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都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遵循规律,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果、菌、药为重点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2021年,全市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235.56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3%,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乡村特色产业生产条件差、经营主体弱,产业规模小、链条不全,整体效益不高、带农增收不强等问题依旧表现突出。为进一步推进全市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切实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畜牧、林果等为重点,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引领、科技提升、质量兴农、数字赋能、主体培育、品牌强农、强链延链、产品促销、改革助力专项行动,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全面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业强市建设,实现生产效率强、经营主体强、产品质量强、产业效益强、市场竞争力强、带农增收强的“六强”目标,助力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优势,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

坚持市场主体。把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搞“一刀切”和强迫命令。

坚持三链同构。以乡村特色产业链延伸带动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构建,打通产业堵点,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坚持联农带农。尊重农民意愿,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产业帮扶到乡到村带户,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1. 目标任务

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2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5%以上,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00元以上,继续保持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023年,乡村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2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以上,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00元以上。


到2025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六强”目标。生产效率强,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2万千瓦以上,乡村特色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经营主体强,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家,家庭农场4500家,高素质农业经营者2万人以上;产品质量强,80%以上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生产过程全部实现可追溯,农产品监测合格率98%以上,绿色食品达到150个以上,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以上;产业效益强,乡村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2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以上,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市场竞争力强,灵宝苹果等品牌价值显著提升,灵宝苹果、卢氏香菇、渑池丹参等成功创建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达到60个以上;带农增收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1. 重点任务

    (一)基地建设行动

苹果。调结构、稳产量,强服务、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围绕建设矮化密植栽培果园和老果园改造两个中心,重点发展沿卢氏县官道口—灵宝市寺河山—陕州区二仙坡,涉及卢氏县官道口、灵宝寺河山、陕州区大营镇等12个乡镇的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2022年-2023年,每年改造老果园10万亩,全市苹果总产量稳定在20亿公斤;到2025年黄金苹果产业带面积发展到50万亩;到2025年实现30万亩老果园提质增效、全市苹果产量达到20亿公斤以上。


林果。按照“稳规模、调结构、提品质”发展思路,在保持现有规模基础上,适当增加核桃、花椒、扁桃等特色林果种植面积,。加快低产核桃园改造,以卢氏县范里镇、灵宝市朱阳镇、陕州区菜园乡等18个乡(镇)为重点,通过高接换优等方式嫁接绿岭、香玲、商洛紫玉等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核桃基地,到“十四五”末,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


食用菌。转方式、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着力推动由林下种植向设施大棚种植、由传统生产向环保生产、由大路品种向名优品种转变。2022年,全市各类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5亿袋,鲜品产量43万吨。2023年,全市各类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8亿袋,鲜品产量45万吨。2025年,香菇大棚总数达到82000个,全市规模超千万袋乡镇、超500万袋的乡镇、超100万袋的生产基地分别达到12个、20个、50个,香菇优质率达到65%以上;赤松茸、羊肚菌种植规模2000亩以上;生产规模超100万袋的生产主体全部使用符合环保要求锅炉和灭菌柜;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5亿袋,鲜品产量48万吨。


中药材。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突出发展以连翘、丹参、柴胡、杜仲、黄芩为主的道地药材,统筹发展黄精、板蓝根、五味子等适销对路药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药材种植格局。2022年,全市药材面积发展到152万亩,其中种植面积92万亩、野生抚育60万亩;2023年,全市药材面积发展到161万亩,其中种植面积98万亩、野生抚育63万亩;2025年,全市药材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其中种植面积110万亩、野生抚育70万亩。


烟草。坚持“稳固烟叶基础、加快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烟叶布局,加强烟田保护,提升烟叶生产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打造浓香烟叶名牌,持续巩固全省核心烟区地位。2022年全市烟叶生产规模稳定在23万亩、50万担;2023年达到23.5万亩、51万担;到2025年,力争达到24万亩、52万担,全市建设万担乡12个以上,千亩村50个以上,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


畜牧。稳定生猪产能,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装备化水平,确保2022年、2023年生猪出栏分别达到100万头以上、130万头以上,2025年全市生猪出栏达到300万头。大力发展优质草畜,壮大母畜种群数量,推广“户繁一企育一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模式,2022年全市肉牛、肉羊出栏分别达到8万头、43万只,2023年,全市肉牛、肉羊出栏分别达到8.7万头、47万只,到2025年分别达到10万头、50万只。扎实推进奶业振兴,重点发展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022年奶牛存栏达到5000头,奶产量达到2.2万吨,到2025年奶牛存栏达到1万头以上,奶产量5万吨,满足本地乳品加工奶源需要。做优家禽产业,重点发展年出栏5万只以上肉鸡、1万只以上蛋鸡规模场,2022年家禽出栏达到800万只,到2025年家禽出栏量稳定在1000万只左右。


蔬菜。重点发展以湖滨区、灵宝市、示范区、卢氏县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以灵宝市、陕州区、卢氏县为主的高山越夏蔬菜基地和以渑池县朝天椒,灵宝市黄花菜、九孔阌莲、芦笋等露地单品种蔬菜基地,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保障“菜篮子”供应。2022年,全市高山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3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到2023年播种面积达到3.2万亩,产量12万吨。到2025年,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高山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3.5万亩,蔬菜总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亩,产量稳定在140万吨以上。


(二)项目引领行动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要求,积极培育豫西苹果、中药材和伏牛山香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产业联合体,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县一业”的要求,以规模种养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集成为动力,以品牌营销为牵引,推进“生产 加工 科技 品牌”一体化;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按照“一乡(村)一品、产村产城一体”的要求,以镇(乡)为载体,聚焦工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创建 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2023年,力争培育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培育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特色主导产业的县(市、区)全覆盖;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总数达到10个。


(三)科技提升行动

构建农业农村发展科技示范体系,抓好农业科技平台建设,重点做好星创天地、科技示范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推广应用,培育推广苹果、食用菌等新品种,加大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增强50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服务功能,确保服务范围覆盖所有乡镇。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2022年全市高素质农民达到1.3万人,2023年全市高素质农民达到1.6万人,到2025全市高素质农民达到2万人。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组织,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探索开展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务、联耕联种联管联营、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等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小农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以补齐乡村特色产业机械化短板为重点,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围绕果菌药等产业重点推进温室育苗、种苗移栽、田园管理、产品收获、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储藏和运输机械化。2022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2万千瓦;新品种普及率达到85%;推荐发布新技术20项。2023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2万千瓦;新品种普及率达到88%;推荐发布新技术20项。到2025年,实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7%;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推荐发布新技术20项;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2万千瓦以上,乡村特色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


(四)质量兴农行动

巩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强化标准化生产,做到有标可循、按标管理;强化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把“菜篮子”产品纳入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强化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探索推广“合格证 追溯码”管理模式,开展绿色食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推行“双随机”抽样,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销售监督检查,加大农药残留整治力度,提升检测能力,扩大检测覆盖面,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点底线。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农产品安全事故,绿色食品总数达到85个以上,国家名特优新产品数量达到13个以上。2023年绿色食品达到90个以上,国家名特优新产品达到15个以上。到2025年,5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绿色食品达到100个以上、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以上。


(五)数字赋能行动

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以卢氏县入选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为契机,巩固灵宝市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成果,强力推进数字乡村“一村九园”建设工作,打造好5G智慧场景应用,持续推进果品、食用菌、中药材乡村特色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增强乡村数字化发展能力,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六)主体培育行动

培育龙头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头部龙头企业、“链主”龙头企业、科技领军型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紧密的区域型龙头企业,实现每个县域主导产业均有3-5个大型龙头企业支撑。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村党支部领办、村干部与能人带头、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的合作发展模式,动员农户加入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抱团发展,形成紧密的组织联合体、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提升、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三方共赢”。抓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引导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扶持农民合作社持续发展壮大。壮大家庭农场,坚持农户主体、规模适度、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示范引领的原则,推动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整县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引导家庭农场开展联合与合作,鼓励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22年,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400家,家庭农场和规模户达到4300家;2023年,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600家,家庭农场和规模户达到4400家。力争到202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000家以上,家庭农场和规模户达到4500家。


(七)品牌强农行动

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电商品牌,开发、挖掘、培育,精心打造一批集“品质、品牌、品位”于一身的拳头产品,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积极宣传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全市农业产业整体知名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力。2022年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和电商品牌分别发展到8个、12个、18个和40个;2023年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和电商品牌分别发展到9个、14个、20个和50个。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和电商品牌分别发展到11个以上、18个、24个和100个。


(八)强链延链行动

围绕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乡村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链条完善、循环畅通、运转高效的发展格局。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市、县、乡、村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特色产业“11335”行动,打造苹果、食用菌2个100亿级产业集群,中药材300亿级产业集群和500亿级的食品工业产业集群,2025年,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依托优质食品原料等优势,加快果浆、果酱、果干、果饮料和以香菇脆片、香菇多糖为主的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研发。积极推进奶业、药业、酒业发展,鼓励支持现有乳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品牌,研发新产品,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乳制品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发展以连翘、丹参、冬凌草等为主的中药材深加工,建成世界领先的植物抗生素研发及制造中心,发展食药同源加工产品,发挥连翘、杜仲、山楂、银杏等特色农产品功能性特质,增加食药一体化食品多样性;以豫酒振兴为目标,着力构建以仰韶酒为龙头的各类型酒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2022年,全市白酒产能达到6万吨、果酒产能达到780吨,酒业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加快现代化、标准化屠宰企业的建设进度。力争到2025年生猪基本实现市内屠宰,具备分割加工能力的屠宰企业占比超过90%。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充分利用乡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三五”创建成果,发挥我市农业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林下经济等模式,推进农、林、牧、渔、教育、文化、康养与旅游业的广度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 ”多业态发展。以甘山果业田园综合体等为载体,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以争创国家、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为抓手,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2022年,创建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特色示范单位5个。2023年,创建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单位3个。到2025年,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单位达到70个以上,建成田园综合体6个,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县2个以上、建成省级及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个以上。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市、县、乡、村冷链物流体系。


(九)产品促销行动

聚焦重点产品、重点季节,线上线下齐发力,扩大农业开放、促进农产品销售。鼓励支持各新型经营主体在北上广和省会城市设立直营门店,加大传统销售力度。鼓励支持各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交会、农洽会、东盟博览会、绿博会等展会平台,做好品牌宣传、产销衔接,加大节会销售。持续培育电商销售主体,开展网红培育计划,与淘宝“村播学院”以及其它国内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培育本土农产品销售“直播达人”。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增至10%。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增至12%。到2025年,新建苹果直销窗口达到100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增至15%。


(十)改革助力行动

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理整顿,全面梳理各类合同,核查债权,为发展集体经济铺平道路。抓好湖滨区省级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账务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帐,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运营。在义马市、湖滨区、卢氏县开展县级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运营试点,搭建资源承载、资金对接、产业投资、项目建设平台,解决集体穷、产业弱、群众散的问题。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办村级合作社,探索推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村集体组建“乡村振兴联合体”,相互配合,抱团发展。到2022年底,40%以上的行政村由党支部领办建成1个以上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到2025年,80%以上的行政村都有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协调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针对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按照链长制有关要求,落实“一条产业链、一张谱图、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推进各项工作。市产业振兴专班各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相互配合,高位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各县(市、区)也要成立产业振兴工作专班建立链长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精准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奖励引导作用,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统筹用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保障不低于60%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且逐年提高。用足用好专项债券政策,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旅游等融资规模与自身收益相平衡的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予以优先保障。以金融扶贫“卢氏模式”为依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无死角、全覆盖;发挥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 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链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完善用地政策。加大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每年提供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有序开展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综合整治,落实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用地政策,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三)强化监督考核。建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监测体系,强化对重点工作情况督导,通报相关工作推进情况,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到2025年,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每年年终考核一次。考评采取查资料、看现场与平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将作为乡村振兴考评的一部分,与年底综合考评挂钩。

我要提建议
* 建议内容
* 是否公开
* 姓名
* 身份证号:
* 电话
* 地址
* 邮箱
* 验证码
提交